4种“典型”父母,你中招了吗?
2019-09-27 15:33 来源:云视网


本期嘉宾:葛毅,云大附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五华区学科带头人,家庭教育高级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团体心理培训师,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潜意识图像卡牌治疗师。十余年中学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经验,擅长开展青少年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和家庭心理咨询,智慧家长成长沙龙及企业员工团体心理培训。

中招.png

本期内容:

进入初中以后,面对新的环境,孩子和家长们都要在心态上做出一些调整。本期内容将关注不同家长们的心态这一话题。

首先,来了解家长们比较典型的几种心态。

第一种:担忧型心态

常见情况:

学校校风怎么样,教学质量怎么样,师资怎么样?

孩子遇到一个能力经验不足的老师怎么办?

孩子被排挤怎么办?早恋怎么办?

孩子会敏感地捕捉到父母的这些担忧,很容易受到影响。

我们常说墨菲定律,你越担心什么,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担忧型的父母要调整心态,更多地关注事物发展好的方面。

担心的太多,实际上就是父母这方面能力的缺失,家长应该自我思考、不断学习进步。

第二种:托付型心态

常见情况:

把所有的信心压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对孩子在校表现很少关注,忽视家庭教育。

老师和学校会尽心尽力培养孩子,但更需要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过多的缺失,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第三种:代替弥补型心态

常见情况: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我儿子成绩要好。

妈妈小时候一直想学钢琴,但是没学成,就看女儿你了。

家长心态能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父母要明白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不是谁的替代品。

家长们可以分析一下孩子是什么性格,根据不同的性格特征给予他们支持、鼓励、帮助、鞭策,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做到从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

第四种:追赶超越型心态

常见情况:

成绩怎么又下降了?

怎么总是学不好?你看看人家明明多厉害!

父母不应该将成年人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要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并适当允许孩子出现不完美的表现。

能力塑造和人品塑造是成长的关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比较,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举一个例子

有位父亲,他是一位教育学教授。

一次出差回来后,他去接14岁的女儿放学。

坐上车后,他发现女儿情绪有点不对,问她是不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女儿说是,不仅是件不愉快的事,还是件大事。

女儿告诉父亲,她怀孕了。

很多家长听到这个事情,可能当场就气炸了。

但这位父亲安慰女儿说:“我可能要失去工作了,不过我可以有很多时间来陪你。我们全家人一起度过你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这时候,女儿才说:“爸爸我是骗你的!”

但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父母身上时,结局就没有那么乐观。

反面案例是当孩子把事情告诉家长,被家长痛骂并赶出家门,最后这个孩子选择了自杀。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沟通中一定要有度,有方法。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沟通方式——六A教育。

六A教育

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权威

Acceptance接纳: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Appreciation赞赏:建立健康自我形象的秘诀

Affection关爱:心灵的维他命

Availability时间:付出时间就是爱

Accountability责任:培养成熟的自控力和判断力

Authority权威:爱与管教的平衡是最好的权威

如何掌握爱和管教的平衡定律,即:

亲密关系+管教=顺服

恶劣关系+管教=叛逆

如何进行良性、高品质沟通

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怎么和孩子沟通:

推荐技巧:我信息,即通过一些沟通技巧表达自我(父母)的想法。

第一步,说事实。

比如孩子一直在玩手机,父母先把这个事实讲出来。

第二步,说感受。

“爸爸妈妈觉得你这样在用手机,可能会让我有一些担心......”

第三步,谈谈因为这个不好的行为给爸爸妈妈带来的影响。

“因为你玩手机,爸爸妈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等你,影响大家的吃饭。”

高品质沟通父母应该“少说少做”

1、善于倾听,并给一定的反馈

比如当孩子气冲冲回家,父母不能一来就指责,而可以询问发生了什么。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帮助孩子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这个过程也不要一味的灌鸡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学会合理的情感表达

告诉孩子你在关心他,让他知道父母是在意他情绪上的变化的。采用“先跟后带”的策略,给孩子一个畅通的倾诉渠道。

(文章来源:“电台公开课”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jpg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