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视听云南
  • 频道
  • 云广网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以身试药、以子试药的“糖丸爷爷”顾方舟
新闻来源:云视网
相关推荐
  • 新闻
  • 视听云南
  • 频道
  • 吉祥网
  • 云视网评
  • 云视理论
  • 云广网
  • 金色热线
  • 搜索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以身试药、以子试药的“糖丸爷爷”顾方舟
来源:云视网  /  2021年11月16日

 由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出品的

20集系列短视频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成就篇


今天推出第4集

《顾方舟:

让亿万中国儿童远离小儿麻痹症》


顾方舟是谁?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生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吃过一种甜甜的“糖丸”,那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的疫苗,那是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一颗小小糖丸,让亿万儿童免于罹患小儿麻痹症。

后来,这些孩子们成长为新中国的中坚力量,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顾方舟是谁?

但他们都知道是小糖丸让他们躲过了“小儿麻痹”这一可怕的疾病。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平静地走了,享年92岁。消息传出,媒体关注,这时,很多云南人才知道,顾方舟,就是那个发明小“糖丸”的人。

他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

他为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奉献一生,最终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

90岁高龄的赵玫老师,是顾方舟曾经的同事,1960年,她从北京调到云南,就一直跟顾老一起工作了有60多年。

2020年11月,在昆明茭菱路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赵玫老师告诉云视网记者,顾老带领着他们在云南昆明西郊花红洞的山上研制生产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让全中国最终消灭了这个令人恐惧的疾病……临终前,顾方舟轻声说,值了,值了。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可以让人无怨无悔?

究竟是什么样的热爱,值得燃烧生命去奉献?

在人类历史上,疫苗成为所有由病毒产生的流行病的重要克星。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疫苗的重要性。

“择一事,终一生”,顾方舟先生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小小的“糖丸”,包裹的是 “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



顾方舟(1926—2019)


2020年 90岁的赵玫接受云视网采访

在疫苗研究上闯出一条“中国路”

1926年 顾方舟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年仅33岁就因感染上黑热病而去世。母亲周瑶琴带着5个年幼的孩子移居天津,成为一位助产士。



童年时的顾方舟(左一)和家人

顾方舟学医是母亲的心愿。他成长于民族危亡的战乱年代,目睹了老百姓因为生活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而遭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死亡。

1944年 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为病人谋幸福!”成为他入学的誓言。

1949年 顾方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 毕业时,他放弃留在北京,选择到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的研究工作。


1951年 国家选派顾方舟去苏联学习,他离别新婚仅5天的妻子李以莞,和375位留学生一起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专列。


年轻时的顾方舟

1955年 在苏联整整学习了四年的顾方舟回国。

脊髓灰质炎,又被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曾经是人类的噩梦,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当时,江苏南通爆发脊髓灰质炎疫情,数百人死亡,其中多为儿童。一时间全国多地暴发疫情,引起社会恐慌。

1957年 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这一年他31岁。


在做研究的顾方舟

1958年 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到哪里去实验、生产呢?1958年,国家在适合做研究的昆明西郊玉案山上的花红洞, 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昆明花红洞建起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在昆明花红洞的山洞垦荒

当时的玉案山一片荒芜,没地方住,生物所职工只能住在山洞里,扛着大石头压地基建房子。由于远离昆明城,一砖一瓦都得从山下拉到山上去,没有水没有电,条件很艰苦。但只用了九个月,大家就在一片荒山上建起了生产疫苗的基地。


生物所职工在昆明花红洞建设疫苗生产基地

1959年初 顾方舟等4位科学家被卫生部派往苏联学习考察。

当时的国际环境十分微妙,存在着“死”“活”疫苗两种技术路线。在把两种技术路线摸透之后,顾方舟果断向国内汇报,并冒着风险建议,由于成本过高,中国只能走活疫苗技术路线。卫生部采纳了顾方舟的建议。


在苏联考察的中国成员与苏联同事合影(第二排左一为顾方舟)↑

1959年 经卫生部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了组长。赵玫当时是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的工作人员,负责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检定工作。1959年疫苗试生产时,她就参加了制定规程的工作。



在生物所工作时的赵玫

用自己试药、用自己的孩子试药

1959年底 第一批活疫苗诞生了。“顾方舟冲闯精神很大。”赵玫回忆,那一批疫苗做出来了,虽然是新做的检定,做了动物实验是安全的,但能不能用在人的身上?活疫苗还是有百万分之一的危险性,服了以后可能还是会发生危险。出来的试制品,顾方舟冒着风险,第一个带头喝下去了一瓶,这一瓶是100个人份的量。他喝下去观察了十几天,安然无恙。

因为脊髓灰质炎多发病于七岁以下的儿童,必须要在儿童身上进行临床实验。顾方舟自己观察没有事情,他就背着他的夫人,给他不到一岁的儿子吃了这个试制品。



顾方舟和他的儿子

1959年在北京试制成功第一批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后,顾方舟和七位同事从北京前往昆明,开展扩大生产。

1960年12月 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在全国十一个城市推广开来。

这一年,赵玫被派调到云南昆明来进行疫苗质量的鉴定工作。

发明“糖丸” 护佑中国亿万儿童

那时候从北京到昆明,路上要走7天。赵玫一到昆明,下车行李拉下来的时候,顾方舟扛起她的行李就给送到为她准备的宿舍里,这让赵玫感到非常的温暖。

当时花红洞的条件依然艰苦,最困难的是没有冰库,一些培养细胞、实验用的药品都需要在冰库里保存。只能每天山上山下地跑。第二天早晨要用,再背到山上去。


当年在昆明花红洞时的生物所,职工们在工作中

赵玫回忆,“花红洞早期生活非常困难,缺吃的。礼拜天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得下山去昆明找吃的。顾方舟带着我们,背着个网兜,我们早晨9点钟在所里吃完饭,走18公里到市里到处看吃的。”

“有一天顾方舟买到了一饭盒饺子,回山的路上,他就揭开说,赵玫,我买到饺子了,你尝尝。我没有办法尝,心里很难过,他家里有高堂老母,他是非常孝顺的一个人,我怎么能够尝这个饺子呢?”事隔多年,对赵玫来说,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1964年,顾方舟和我们几个骨干举家迁昆,大家都有各种困难,我家里就剩老母少儿,他家他就是一直管着他的母亲,这些老人支持我们的工作,受了很多的苦,生活困难,最后都在花红洞谢世。”赵玫回忆。



顾方舟(右一)和家人

有了糖丸,才有了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这一个关键的措施。

1965年 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顾方舟又研制出糖丸疫苗,做成糖丸后比较耐热,可以在普通冰箱存5个月。这糖丸主要是奶油奶粉做成的,非常好吃,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糖丸疫苗迅速覆盖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

1978年 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脊髓灰质炎病例数继续呈波浪形下降。

1982年 顾方舟研制成功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试剂盒......

自1994年 发现最后一例患者后,至今未发现由本土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

2000年7月21日 74岁的顾方舟作为中国代表,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上签了字。



顾方舟(前排左四)参加中国消灭

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

历经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被阻断。

采访赵玫时,云视网的记者哭了。

记者哭的时候,满头银发的赵玫正说到动情的地方,完全忘记了镜头的存在,她的目光似乎看到了触不可及的过去,那时,他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那时,他们还在思索,人的一生该怎样去渡过?

赵玫的表情坚定而自豪,那声音似乎可以穿透时空,一直传递到未来。

“脊髓灰质炎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新的专业领域,我们就是临危受命来闯了一条中国路,当时我们的研究是国际首创的。顾方舟说:‘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我们奉献了一生,值不值啊?’大家说:‘值啊,值啊!’那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2011年 顾方舟(右)来云南时与赵玫


2011年 顾方舟来云南参加学术报告会


顾方舟与夫人李以莞再次回到昆明花红洞的生物所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顾方舟很谦逊,经常说:“我做的这些不算什么,这是大家一起做的事。”

2019年1月,顾方舟去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如今,地处昆明的中国医学科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拥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疫苗生产线7条,已实现国家一类新药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EV71(手足口病疫苗)和Sabin IPV灭活疫苗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以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担起重任,冲锋在科研攻关一线。2021年6月9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维福新冠灭活疫苗上市首发,为抗击疫情再添利器!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成就篇】

出品人:和亚宁

总策划:李 茜

总监制:余 雷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策 划:卢 钢 胡 滨

制片人:卢 钢 陈 燕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脚本总撰稿:文 剑

新媒体产品策划:杨维涵

制 片:邱黾勉

宣 推:杨维涵 赵小强 孙安然

【本期】

来 源:云南广播电视台“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融媒体报道组

顾 问:赵 玫 游 丹 吴 俊 仲志磊 颜宇宸

脚本撰稿:文 剑

编 导:杨维涵 周焰燃

摄 像:王 健

剪 辑:王 健 李响文

采 访:盛雪梅 杨维涵 盛夏雨

微信撰稿:杨维涵 盛雪梅 周焰燃

数据整理:程潇然 杨 旭

主 编:盛雪梅

终 审:尹 凡 卢 钢 胡 滨

返回云视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
最新推荐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火火火火火”的河口口岸
沿着边境看中国 | “文化混搭”!解锁小城建水的“建筑双宝”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田”下无双:云南哈尼梯田的云端传奇
沿着边境看中国 | 云南河口:边境线上“向阳花”
沿着边境看中国 | 深山藏“火腿银行”?探秘时间酿出的“风味利息”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去看看“火腿银行”里的绝味火腿。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直接抄!普者黑“山水盲盒”的“生态秘诀”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去看看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普者黑,到底藏着哪些惊喜彩蛋。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石头缝里蹦金果果!三光村写就“逆袭爽文”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三光村,去看看“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三光地”如何蜕变成现在游客们抢着打卡的“绿洲网红村”。

【云端朋友圈】在茶香四溢的南糯山,偷得浮生半日闲

在彩云之南的深处,有一处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净土——勐海南糯山。

这里似被时光格外眷顾,踏入民宿,暖炉生香,温馨四溢。旅居,不仅是身体的旅行,更是心灵的探索,邂逅别样的生活,收获全新的自己,冬日在南糯山,让时光在这方山水间悠悠流淌,镌刻下独属于您的静谧与悠然。

  • 云南省政府
  •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 云南政务服务网
  • 云南网
  • 云南日报网
  • 云南省国资委
  • 昆明信息港
  • 云南爱上网络
  • 云上互动公司介绍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03
  • 滇ICP 05004184号
  • 视听许可证号 2503045
  •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57842
  • 12377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060号
  • Copyright @ 2021 云南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