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视听云南
  • 频道
  • 云广网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草鞋书记”扎根大亮山22载,留下一片绿洲……
新闻来源:云视网
相关推荐
  • 新闻
  • 视听云南
  • 频道
  • 吉祥网
  • 云视网评
  • 云视理论
  • 云广网
  • 金色热线
  • 搜索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草鞋书记”扎根大亮山22载,留下一片绿洲……
来源:云视网  /  2021年11月24日


由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出品的

20集系列短视频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成就篇

 

今天推出第8集

《杨善洲:绿了荒山 造福百姓》 


(视频 ↑ )


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城驾车大约50分钟,到达位于县城东南方的善洲林场,映入眼帘的是绿意盎然的林海,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风吹石头跑的荒山呢?


善洲林场原名大亮山林场,位于施甸县酒房乡、姚关镇、旧城乡三个乡镇交界,距县城45公里,海拔2100—2700米。


图片

如今郁郁葱葱的善洲林场


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后一头扎进山秃水枯的大亮山,用了整整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了价值3亿元的莽莽林海,这位老人就是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图片

2010年7月,杨善洲最后一次到林场,

在他曾经的办公室兼宿舍里


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云南省施甸县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他几十年如一日,头戴竹叶帽,身披蓑衣,脚踏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走遍每一个村庄、踏遍每一道山梁,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草鞋书记”。


图片

杨善洲在林场他喜爱的玉兰树下


1988年3月,退休后的杨善洲主动放弃了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带着16名职工,雇了18匹马,驮着被褥、锅碗瓢盆、砍刀镢头上了大亮山,一干就是22年。


图片

杨善洲在窝棚办公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善洲四处奔波采购苗木。在苗木紧缺的时候,他想到了捡果核育苗的办法,每次回到城里,杨善洲就到大街小巷甚至是垃圾堆里去捡别人扔掉的果核。慢慢的,林场的职工们也跟着老书记一起去捡果核。

图片

奔波劳作的杨善洲


“好一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杨善洲带领林场职工们,一个坑一个坑地刨,一棵苗一棵苗地种,大亮山重披绿装,他的头发也从灰黑变成了银白。


图片

杨善洲的部分笔记


图片

杨善洲干部学院部分展示区


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了几万亩的林海,当年杨善洲带领大家捡回来的果核,已经长成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图片

当年山秃水枯的大亮山


图片

当年的大亮山林场场部


如今的大亮山,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森林覆盖率也从1988年的不足17%,提高到97.17%,水源涵养量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在每年的5至10月,暖湿气流为善洲林场带来充沛的降水,地下水系把降水涵蓄起来,在干旱季节再淌放出来,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绿色水库”,极大地改善了周边村庄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


图片

如今溪水潺潺的大亮山林场周边村庄


谈及此,杨善洲干部学院教研部部长、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周波说:“林场建成以后,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周边村民已经不用再为饮水发愁,大亮山成了施甸县旧城乡、姚关镇、酒房乡三个乡镇的重要水源地。这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杨善洲干部学院教研部部长、

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周波


2009年4月,杨善洲把当时市场估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告别人世,留下了一片绿洲。


图片

杨善洲生前在林场


为深入推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大力弘扬杨善洲同志“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坚守一辈子”的崇高精神,2010年,经中共保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将大亮山林场更名为“善洲林场”。


辛劳多年,杨善洲对家庭是有亏欠的,他的二女儿杨慧兰没考上大学,想回施甸,报考了当地公安局,还特意给杨善洲打电话,想请爸爸打个招呼。结果录取名单没有她,爸爸根本没打招呼。


图片

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慧兰


杨善洲去世后,在整理遗物时,杨慧兰读到了爸爸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三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图片

杨善洲家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父亲给我们留下了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谈及父亲,杨慧兰深怀情地说,“如果真的有来生的话,我还愿意做他的女儿。”


图片

杨善洲故居


杨善洲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退休后钻山沟植树造林22年,他是共产党员的楷模!


图片

杨善洲雕像


2011年3月,杨善洲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9月,杨善洲荣获第三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2年2月,杨善洲荣获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

2019年9月25日,杨善洲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图片

云视网记者在善洲林场及周边村庄采访拍摄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成就篇】

出品人:和亚宁

总策划:李   茜

总监制:余   雷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策   划:卢   钢    胡   滨

制片人:卢   钢    陈   燕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脚本总撰稿:文   剑

新媒体产品策划:杨维涵

制   片:邱黾勉

宣   推:杨维涵  赵小强  孙安然


【本期】

来  源:云南广播电视台“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融媒体报道组

顾   问:辛   锋   陈祖英   陈国勇

编   导:李冬梅

摄   像:张如尧   彭   云

剪   辑:罗   超

微信撰稿:李冬梅

数据整理:杨   旭

部分资料来源:保山新闻网

主   编:盛雪梅

终   审:尹   凡   卢   钢   胡  滨

返回云视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
最新推荐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火火火火火”的河口口岸
沿着边境看中国 | “文化混搭”!解锁小城建水的“建筑双宝”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田”下无双:云南哈尼梯田的云端传奇
沿着边境看中国 | 云南河口:边境线上“向阳花”
沿着边境看中国 | 深山藏“火腿银行”?探秘时间酿出的“风味利息”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去看看“火腿银行”里的绝味火腿。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直接抄!普者黑“山水盲盒”的“生态秘诀”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去看看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普者黑,到底藏着哪些惊喜彩蛋。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石头缝里蹦金果果!三光村写就“逆袭爽文”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三光村,去看看“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三光地”如何蜕变成现在游客们抢着打卡的“绿洲网红村”。

【云端朋友圈】在茶香四溢的南糯山,偷得浮生半日闲

在彩云之南的深处,有一处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净土——勐海南糯山。

这里似被时光格外眷顾,踏入民宿,暖炉生香,温馨四溢。旅居,不仅是身体的旅行,更是心灵的探索,邂逅别样的生活,收获全新的自己,冬日在南糯山,让时光在这方山水间悠悠流淌,镌刻下独属于您的静谧与悠然。

  • 云南省政府
  •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 云南政务服务网
  • 云南网
  • 云南日报网
  • 云南省国资委
  • 昆明信息港
  • 云南爱上网络
  • 云上互动公司介绍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03
  • 滇ICP 05004184号
  • 视听许可证号 2503045
  •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57842
  • 12377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060号
  • Copyright @ 2021 云南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