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视听云南
  • 频道
  • 云广网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30年,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他们硬是干出了“西畴精神”!
新闻来源:云视网
相关推荐
  • 新闻
  • 视听云南
  • 频道
  • 吉祥网
  • 云视网评
  • 云视理论
  • 云广网
  • 金色热线
  • 搜索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30年,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他们硬是干出了“西畴精神”!
来源:云视网  /  2021年12月03日


由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出品的

20集系列短视频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成就篇

 

今天推出第12集

《西畴精神》 



(视频 ↑ )


“西畴精神”
具有当代中国精神的特质
是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
密不可分的
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宣传弘扬“西畴精神”
具有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


这里,是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西畴。



“

它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群山裸露、怪石林立,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这个曾被断言“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西畴人民并没有放弃,而是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


30年里,錾子、大锤、双手是他们拥有的工具,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以滴水穿石的精神,西畴人民硬是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把一片片怪石林立的荒原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人类绿洲,孕育出“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


图片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木者村,被称作是西畴精神的发源地。


“我们木者,是一个贴在石壁上的村庄,全村找不到一块大过1亩的平地,靠石缝中种出的那点玉米根本填不饱肚子,常年拎着口袋四处借粮,人称‘口袋村’”。西畴县原政协副主席王廷位老人回忆说。


图片

西畴县原政协副主席 王廷位


当时,大家都想搬家,村里有个老人叫王庭章,他说:“搬什么家,把石头搬了不一样吗?”


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基层党员干部带领木者村300多名群众,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给石头搬“家”,开启了西畴人民打造新家园的漫漫征程。


图片

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


没有机械设备和炸药,只有原始的办法,那就是用火烤水淋使石头裂开,再用錾子、铁锤、铁钎一下一下砸。


105天的苦干,木者村人开出了600多亩台地,解决了全村的粮食问题。


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


岩头村,一个被悬崖阻隔的村庄,现实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1997年,我们附近11个村的群众修筑了一条4.5公里长的主干简易公路。但我们岩头村因为有悬崖阻隔,仍没有摆脱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物资运输难等问题。”


“身处于大山的我深知抱怨、等待都不能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只有拼搏才能拥有另一片蓝天!”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回忆。


图片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 李华明


于是,2002年,李华明带领群众,顶着别人的质疑和嘲讽,动员群众户均集资5000元,用了整整9年,挖开了村子到岩口800米长的路。


图片

李华明带领群众上演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到了最难的地方,他们在原有路边建木篱笆来遮挡落石,再用泥土袋在路边砌防护墙,在悬崖上用铁锤小心敲,用錾子一点点凿,硬是把这最后的路凿出来了。


图片


生态治理带来幸福小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江龙村最好的写照。


“四十年前,人们基本没有环保意识,村里先后办瓦窑厂、烧石灰、烧炭、毁林开荒,四周山林被砍光了,水土流失严重,田地十年九不收,村民收入低下。”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党支部委员刘超仁说。


图片

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党支部委员 刘超仁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江龙村由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先从改造村庄的自然环境入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修建沼气池代替砍伐树木,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现在已经到了80%。


如今,江龙村已经成为小康村、示范村,变成风光美丽的绿色家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畴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一镐镐、一锤锤,硬生生地把乱石旮旯变成了满目苍翠。


30年间,西畴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六子登科”的模式,探索出一条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的治理新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民立足本地生态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猕猴桃、柑橘、中药材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把昔日的生态劣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闯出了一条在石窝窝里创造奇迹的致富之路。


西畴人民改变命运的故事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不仅在于脱贫摘帽的成果,更在于他们依靠自身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做法。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贫困地区的角度看,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本之策。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激励我们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当代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成就篇】

出品人:和亚宁

总监制:余   雷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策   划:卢   钢    胡   滨

制片人:卢   钢    陈   燕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脚本总撰稿:文   剑

新媒体产品策划:杨维涵

制   片:邱黾勉

宣   推:杨维涵  赵小强  孙安然


【本期】

来   源:云南广播电视台“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融媒体报道组

顾   问:辛   锋   陈祖英   陈国勇

本期脚本撰稿:李富艳

视频编导:陈   婕   杨观诚

摄   像:杨  清  魏  东  

剪   辑:杨观诚

配   音:刘   阳

微信撰稿:陈   婕

主   编:盛雪梅

终   审:尹   凡   卢   钢   胡  滨

返回云视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
最新推荐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火火火火火”的河口口岸
沿着边境看中国 | “文化混搭”!解锁小城建水的“建筑双宝”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田”下无双:云南哈尼梯田的云端传奇
沿着边境看中国 | 云南河口:边境线上“向阳花”
沿着边境看中国 | 深山藏“火腿银行”?探秘时间酿出的“风味利息”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去看看“火腿银行”里的绝味火腿。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直接抄!普者黑“山水盲盒”的“生态秘诀”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去看看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普者黑,到底藏着哪些惊喜彩蛋。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石头缝里蹦金果果!三光村写就“逆袭爽文”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三光村,去看看“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三光地”如何蜕变成现在游客们抢着打卡的“绿洲网红村”。

【云端朋友圈】在茶香四溢的南糯山,偷得浮生半日闲

在彩云之南的深处,有一处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净土——勐海南糯山。

这里似被时光格外眷顾,踏入民宿,暖炉生香,温馨四溢。旅居,不仅是身体的旅行,更是心灵的探索,邂逅别样的生活,收获全新的自己,冬日在南糯山,让时光在这方山水间悠悠流淌,镌刻下独属于您的静谧与悠然。

  • 云南省政府
  •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 云南政务服务网
  • 云南网
  • 云南日报网
  • 云南省国资委
  • 昆明信息港
  • 云南爱上网络
  • 云上互动公司介绍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03
  • 滇ICP 05004184号
  • 视听许可证号 2503045
  •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57842
  • 12377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060号
  • Copyright @ 2021 云南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