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安吉余村,三代村支书接力40年,将布满矿坑的“石头村”变成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获得地;在贵州“天眼”基地,科研团队坚守深山20载,用中国精度丈量宇宙深度;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这些跨越时空的奋斗史诗,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党员干部的政绩观里若缺少时间的刻度,就难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真正的价值坐标。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唯有以长期主义的定力破除短视思维,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前行方向。
什么是长期主义者?是指那些以长远目标为导向,注重持续积累和延迟满足,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拒绝短期诱惑的个体或组织。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使命天然要求他们超越短期利益、立足长远发展,成为长期主义的坚定涵养者、践行者。特别是当短期政绩冲动与长远发展诉求激烈碰撞,当“立竿见影”的诱惑与“久久为功”的坚守形成鲜明对比,党员干部尤其需要锻造战略定力,在时间的维度中校准价值坐标。
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构价值坐标。“造势一时”与“造福一方”的本质差异,在于是否将个人政绩融入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福建东山县委顶着“种树难见政绩”的压力,制定“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治沙规划,历经60年将荒漠变成国家级生态县,这一切都在昭示着,真正的发展红利往往产生于“前人栽树”与“后人乘凉”的价值接力中。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启示我们,真正的政绩从不在任期的述职报告中,而在百姓代际传承的记忆里。另一方面,要以“民生福祉”为“时间尺度”,善用“时空望远镜”,校准长期主义的根本坐标。云南独龙江乡三任党委书记接力30年,带领“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重庆巫山下庄村“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村民7年凿通绝壁天路,又用15年发展生态产业,这些都是长期主义的生动注脚。也再次印证,检验长期主义的最终标准,得看是否在人民心中刻下幸福的年轮。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员干部当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涵养“十年磨一剑”的静气,以“朝受命、夕饮冰”的紧迫感把握当下,用“昼无为、夜难寐”的使命感连接未来,书写属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时间答卷。(德宏州盈江县纪委监委罗漪)
编辑:甘露
一审:陈波
二审:卢钢
三审: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