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至23日,由红河学院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与音乐舞蹈学院师生、红河州文化馆共同组成的“守望云心志愿服务队”深入红河州金平县、绿春县边境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送教上门”行动。这支13人的队伍携带艺术与心理的双重火种,在金平县勐桥小学、者米中学、金水河中学,绿春县平河国门小学等7所边境学校,用“艺术+心理”融合创新模式,为边疆学子筑起了一道温暖的心理“长城”。
艺术展演:唤醒生命力的沉浸式疗愈
服务队将传统的文艺表演升华为“沉浸式心理剧场”,让艺术成为跨越情感障碍的通用语言。孩子们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中通过帮腔、伴唱、呐喊等形式,不仅感受到了歌唱的魔力,更在无形中释放了内心的压力,找到了情感表达与宣泄的出口。
课桌舞蹈:构建微型运动疗愈系统
针对边境学校场地受限,师资短缺的实际情况,服务队巧妙研发了结合本土乐舞节奏与呼吸训练的“课桌舞蹈”——《哈尼娃娃心花开》《两颗豆豉做蘸水》,创编了红色题材课桌舞《军民大生产》《绒花》。在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通过拍桌、击掌,伸缩等简单肢体语言的重复,完成了一次集体的情绪释放,让每一张课桌都化身为移动的心理疗愈站,为孩子们开发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自我调节的小天地。
专业赋能:打造可持续心理支持网络
服务队深入每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考察调研,与当地心理教师共同探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工作方案。通过深度访谈,服务队不仅了解了当地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还共同研讨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法,为后续的帮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跨界融合:探索边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范式
此次活动开创性地提出了“艺术表达-身体唤醒-文化认同”三维干预模式,将艺术表达、体育运动与心理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体美心”三位一体的浸润模式。为边境地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创新范式不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红河学院“守望云心志愿服务队”此行不仅是一次美育与心育的融合创新之旅,更是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积极探索。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艺术与心理教育融合的力量,为边疆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之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通讯员/段孟奇
编辑/陈波
一审/董睿
二审/卢钢
三审/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