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视听云南
  • 频道
  • 云广网
大国工程在新疆丨独库公路——不只是一条网红公路,更是英雄之路
新闻来源:天山网
相关推荐
  • 新闻
  • 视听云南
  • 频道
  • 吉祥网
  • 云视网评
  • 云视理论
  • 云广网
  • 金色热线
  • 搜索
大国工程在新疆丨独库公路——不只是一条网红公路,更是英雄之路
来源:天山网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31日
分享到:

2025年5月31日清晨,当天山山脉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独山子大峡谷披上了金色晨衣。随着G217零公里处电子倒计时牌归零,独库公路向全国游客展开了它561公里的壮美画卷。

独库公路(G217),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被人们誉为“中国最美公路”,也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的重大工程。

.

曾经,跨越天山,是多少人的梦想;如今,跨越天山,依旧是旅游达人们的梦想。

“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当提到独库公路时,或许你脑海中想到的是游客争相打卡拍照的网红公路。从深山峡谷间的夏季,到最高处气温接近冰点,沿途串联起“百里画廊”唐布拉、“空中草原”那拉提、“九曲十八弯”巴音布鲁克等知名景点,一路上景观之壮美、地势之险峻,令人赞叹叫绝。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条公路最初的设计是西部边陲国防公路,为修建这条公路,在近10年时间里,有168名筑路官兵献出了生命。

英雄之路

千百年来,由于大山阻道,从南疆到北疆,人们只能绕着天山走上七、八天时间,严重影响了新疆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为破解这个千古难题,1974年,一场关于“加强天山国防公路建设”的大会战在天地间展开。

修建独库公路。(资料图)来自共产党员网

当年4月,一万三千余名基建工程兵挥师西进,在一无机械助力、二无技术经验的条件下率先开工筑路。

独库公路纵跨天山,百分之七十的线路延绵于深山峡谷之中,既有无法进行现场测设(称为“飞线”地段),又有车辆不能通行的沼泽湿地;既有遭受多次构造破坏形成的不稳定岩堆和高山冲积、洪积扇地带的泥石流,又有频繁的雪崩和风吹雪等自然灾害。280多公里路段在海拔2000米以上,全程1/3是悬崖绝壁、1/5处于高山永冻层,跨越天山近10条主要河流,翻越终年积雪的4个冰达坂,修筑独库公路的过程十分艰难。

独库公路博物馆资料显示,“飞线”施工风险极大,筑路官兵一般先打一个洞,铆一根钢钎,吊一根安全绳,将炮手沿悬崖缓缓放下,他们身背风钻,腰缠炸药包,悬在悬崖边,打眼放炮。图纸上的“飞线”就这样从虚线变成现实中的一条公路。

筑路官兵们克服艰险、流血流汗……硬是在“不通”的达坂上凿通了隧道,在崎岖险峻的达坂上修建了一条真正意义上跨越天山、化天堑为通途的公路,这也是我国西部边陲的一条重要国防公路。为了打通这条天山战略要道,168名筑路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只有18岁。

他们长眠于独库公路旁的乔尔玛烈士陵园,园内的草木岁岁新绿,168座墓碑整齐排列,像一列永不解散的方阵,默默守护着这条用热血浇筑的天路。

守护之路

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资料图)来自共产党员网

独库公路受复杂地形地质、恶劣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沿途特别是北段,雪崩、塌方、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常年不断。

在独库公路上,还有一群人,一年365天,用无畏与勇敢,日夜守护着这条壮美之路,传递着让人一生铭记的温暖与感动。他们,就是独库公路上的养路人!

其中一位养护工在此32年,他就是库车养护所的养护工亚克甫·克然木。18岁参加工作到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坚守在这条“最美公路”上,用实际行动铺就了天山通途。

为了应对多种道路病害,工作人员可是使出了十八般养路的“绝学”:用钢筋石笼对沿河路基进行防护,编织防护网防止山体落石,采用路桥机械清理桥梁和涵洞,利用改装的路面清扫机清扫路面……总之就是对症下药,做好道路的养护工作。

自1983年9月通车至今,这条凝结了筑路官兵、道路勘察设计以及道路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国防英雄路”,逐步成为了众多旅游爱好者此生必驾的旅游精品路,见证着新疆经济的飞越发展。

蜕变之路

2008年,新疆总投资近30亿元,对独库公路进行改扩建,独库公路由三级公路全线升级为二级公路,路面也由沙砾路面升级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沿线增设了挡墙、主动防护系统等安全设施,通行能力、防灾能力和安全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天山南北通行更加便捷通畅。

2019年开始,新疆又启动了独库公路服务品质提升工程,沿线新增设停车区、垃圾箱、环保公厕等。重点实现沿途各景点间的互联互通,充分融合历史、民族、文化等特色,打造凸显地域特色的服务设施。

如今,独库公路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从起点的独山子大峡谷,到沿途的那拉提、巴音布鲁克草原,再到终点的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川峡谷,是浓缩新疆风光的“景观长廊”,无数自驾爱好者纷至沓来。

这条英雄之路也由最初的战备国防公路,逐渐成为促进资源开发、服务民生改善、带动旅游发展的“最美网红公路”。


相关阅读:

乌库公路(G216国道):新疆首条跨越天山的交通要道。起点乌鲁木齐,终点库尔勒。1952年2月开工,历时六年多,于1958年4月18日,正式通车。这条公路不仅贯通了南北疆,是一条建设新疆的“钢铁运输线”,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国防意义。
独库公路(G217国道):新疆第二条跨越天山的交通要道。1974年开工,历时10年竣工,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宛如一条巨龙盘卧天山。这条全长561公里的公路,被人们誉为“中国最美公路”,也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的重大工程。

东天山隧道(G575线):新疆第三条贯通天山的交通要道。2021年12月26日12时,全长11.775公里的东天山隧道正式开通,也意味着国道575线巴里坤至哈密公路全线贯通。东天山隧道与西侧的独库公路遥相呼应,进一步拉近了天山南北的距离。

乌尉高速(G0711线):全线通车后,将会成为新疆第四条贯通天山的交通要道。全长319.7公里,总投资467亿元,工期为6年。项目起于乌鲁木齐市G30线仓房沟互通立交西侧,止于尉犁县东侧琼库勒村,主线设置桥梁265座、隧道17座。其中,天山胜利隧道是全线隧道中最长的一座,是乌尉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单洞长达22.1公里,是当今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2024年12月30日,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隧道建成后穿越天山将只需约20分钟,乌鲁木齐到尉犁的车程从7小时缩短至3个多小时,彻底打通了南北疆交通大动脉。

返回云视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
点击举报
最新推荐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火火火火火”的河口口岸
沿着边境看中国 | “文化混搭”!解锁小城建水的“建筑双宝”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田”下无双:云南哈尼梯田的云端传奇
沿着边境看中国 | 云南河口:边境线上“向阳花”
沿着边境看中国 | 深山藏“火腿银行”?探秘时间酿出的“风味利息”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去看看“火腿银行”里的绝味火腿。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直接抄!普者黑“山水盲盒”的“生态秘诀”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去看看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普者黑,到底藏着哪些惊喜彩蛋。

沿着边境看中国 | 石头缝里蹦金果果!三光村写就“逆袭爽文”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拥有长达4060千米的边境线,如今,这条边境线上处处都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省内9个州(市)级学习平台推出融媒体报道“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二季),结合“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多维度、小切口、立体化地讲述云南故事,全面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三光村,去看看“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三光地”如何蜕变成现在游客们抢着打卡的“绿洲网红村”。

【云端朋友圈】在茶香四溢的南糯山,偷得浮生半日闲

在彩云之南的深处,有一处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净土——勐海南糯山。

这里似被时光格外眷顾,踏入民宿,暖炉生香,温馨四溢。旅居,不仅是身体的旅行,更是心灵的探索,邂逅别样的生活,收获全新的自己,冬日在南糯山,让时光在这方山水间悠悠流淌,镌刻下独属于您的静谧与悠然。

  • 云南省政府
  •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 云南政务服务网
  • 云南网
  • 云南日报网
  • 云南省国资委
  • 昆明信息港
  • 云南爱上网络
  • 云上互动公司介绍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03
  • 滇ICP 05004184号
  • 视听许可证号 2503045
  •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3902377
  • 12377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060号
  • Copyright @ 2021 云南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