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山水,归于烟火。这里拥有389万旅居者,他们把异乡的山川市井过成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云南旅居产业链升级,打造“共建、共享、共治新模式”,重新定义“第二故乡”。
一场旅行,咱们可以说走就走,但不一定说回就回,因为舍不得;住得越久,越难割舍。咱们云南,就是这样的地方!统计数据最有说服力:全国有389万人在云南“漂”着不走了!不是旅游,是旅居!
咱们看看大理古城的清晨:瑞典小伙陈派正在菜市场跟白族嬢嬢砍价,这位老兄六年前来旅游,结果把大理生生住成了家,搞有机农场直播,带着全球网友云种菜。现在,云南旅居人数每分每秒都在刷新纪录,去年增长20.7%,今年一季度直接飙升56.9%!
那咱云南凭什么这么“粘人”?有人说,你们是天时、地利带来人和,气候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你们是老天爷赏饭吃!
这话说得有道理,但是呢,只有一定的道理。光有气候可不够,云南旅居产业链的升级,才是核心硬道理。比如,一直吸引着外省人目光的“新大理人”,他们搞社区支持农业,边种菜边抵房租,付费打工也心甘情愿;腾冲和顺古镇里,旅居人跟着翡翠师傅学手艺,愣是把翡翠市场逛成了文化课堂。这种“生活即体验”的模式,让2024年的云南旅游总花费暴涨至1.14万亿元!
所以,您发现没?云南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定义“第二故乡”。当白族老宅挂起共享办公的招牌,当哈尼梯田里长出网红咖啡店,这些地方不再是匆匆打卡的景点,而是一片神奇土壤,能让你产生“在这里过完下半辈子”的冲动。每个旅居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打开方式,可能是元谋菜市场的烟火气,可能是苍山脚下的星空帐篷,也可能是傣族吊脚楼里的电商直播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建、共治、共享”旅居新模式,正让“第二故乡”从概念变成最真实、最新鲜的存在。
省委书记王宁说:“旅居云南,就是‘始于山水、归于烟火’”。当游客变成居住者,这场变革不仅创造着每年2000亿元的产业新增,更在深层次重构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漂泊与归属的议题。未来,衡量云南旅居产业成功的标准,不再是床位数量、游客人次、而是有多少人打心眼里把云南当做第二故乡。